磨面感悟
磨面,顧名思義,就是把糧食放在專用設(shè)備里,磨制成人們便于食用的粉末或者顆粒狀半成品的過程。
這個周末,在老家陪同父親去鄰村磨坊磨了一次面,感悟頗多。
我兒時在峰峰礦區(qū)一個農(nóng)村長大,家鄉(xiāng)人一般不說浪費糧食,而是說糟蹋糧食。在老百姓眼里,人要活命,得靠糧食,糧食與人有著過命的交情,而珍惜糧食、敬畏糧食最樸素的觀念就是“顆粒歸倉,勤儉節(jié)約”。
農(nóng)村人最知種糧苦,都跟糧食親。記得小時候收麥子,芒種前后是農(nóng)家人忙斷腰的一季。布谷鳥的叫聲催著整個村子,“黃了麥子”是一年中最大的擔憂,必須要在那幾天把地里的麥子搶收完。印象中,那時天還黑著,爺爺、父親、母親以及姑姑便拎著鐮刀,踏著月光下地了。
父親割麥子快,手持鐮刀彎腰攬麥,只聽到麥稈遇刃的“嚓嚓”聲,一行割完才直起身來擦把汗。父親說這樣割麥,一來少起身,腰就少疼點兒;二來可以少擦汗,不直起來汗就直接順著眉毛滴到地里了。那時,小學都放麥假,讓我們這些孩子也幫著家里麥收。很多年后憶起割麥,腦海中總會浮現(xiàn)出金黃的麥浪,交織著滾燙的汗水和彎曲的背脊……收一季麥下來,父親和母親都會黑一圈、瘦一圈。一粒麥就是一滴汗珠,一倉黃燦燦的麥子,就是一缸滾燙燙的汗珠。
割完麥子,我和姐姐的任務(wù)就是拾麥穗??粗鴥珊t排列整齊的麥穗,姑姑會表揚我們說:“你倆拾的這些麥子,夠買3個饃饃了?!边@樣的表揚,比起那些“長高了”“懂事了”,更讓我們開心。拾完麥穗后,還要等著下一輪的玉米播種。
收麥后的第一頓饃,是我們最期待的。蒸饃前,父親挑水,看火,母親揉面,做饃,上蒸籠。蒸籠開始變得潮濕,不斷冒出麥香味兒時,我的小肚子開始“咕咕”叫,我和姐姐一步不離地守在旁邊,等著開籠。母親心中有數(shù),她說蒸饃的火候要剛剛好,不夠火或者蒸過了,都不好吃。她一聲“起籠”,籠蓋一掀,那叫一個香啊!又大又白的饃饃!
農(nóng)村人對糧食的態(tài)度是三尺黃土般的心思,種糧時那些艱辛的歷程,仿佛是在天地之間進行著某種莊嚴的儀式。冬去春來,風調(diào)雨順,農(nóng)人收獲著大地的禮物。這飽含天地日月之精華的糧食,喂養(yǎng)著人類,一代又一代。而對于一粒糧食來說,從土里到達肚里,才是它的歸宿。
從小麥播種、施肥、澆水、收割、晾曬、入庫、再到磨面,我深刻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,自然不敢浪費。像我這樣的農(nóng)家孩子,不少規(guī)矩都是從吃飯而來,比如,吃多少盛多少,碗里不能剩飯;掉到地上的食物要撿起來,到不了人肚子里,也要到家里喂養(yǎng)的小狗肚子里;放學路上買的煎餅,吃不完一定要帶回來。糧食,是農(nóng)村一家人最可靠的家底。
小時候,我家的上房有好幾個缸,里面裝的全都是糧食,有谷子、玉米、小麥。過年寫對聯(lián)時,大人們會特意寫上“米面滿缸”“豐衣足食”等話語,期盼著年年糧食充足,衣食無憂.......
以糧為心,心存敬畏。如今,生活條件富裕了,農(nóng)忙時節(jié)不再去地里撿麥穗。現(xiàn)在的糧食逐年增產(chǎn),種糧收糧也全部實現(xiàn)機械化,但小時候與糧食的交情,讓我更加學會了珍惜。
時代在變,人與糧食的關(guān)系沒有變。現(xiàn)在因農(nóng)村土地流轉(zhuǎn),我家雖然不再種糧了,但看到糧食總是格外親。對糧食的這份情義,我也一點一點地講給孩子,并給孩子們立了一條規(guī)矩,也是長輩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話——勤儉節(jié)約,珍惜糧食。
- 上一篇: 小微創(chuàng)新——軌道之上做文章
- 下一篇: 精益求精的堅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