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北老家過年記憶
記憶里,小時候老家的年是從臘月二十三祭灶那天開始,也就是北方小年。
祭灶的這天,最重要的活動就是請進灶王爺,先把廚房打掃干凈,把灶王爺請進來,香爐放上,當天烹制的第一份食物要先獻給灶王爺,因為在農(nóng)人眼里,灶王爺帶來會帶來一年的五谷豐登;二十五,掃塵土,要在家里打掃衛(wèi)生,把衣服和被單被罩等都清洗干凈,除舊迎新;臘月二十六,割年肉,要在這天,買齊過年用的豬肉,小的時候沒有超市,都是殺豬戶騎著自行車帶一扇豬肉沿街叫賣,現(xiàn)在耳朵里依然回響起那嘶啞的叫賣聲。
二十八,貼花花,這天要貼上對聯(lián)門畫,因為都是磚墻,粘貼門畫需要一大早熬上漿糊,而且要趕在中午之前把門畫貼完,我們一般都是跟在老爸后面端著漿糊盆,看他貼一張張很勇猛的秦叔寶、尉遲敬德等人物,還會手拿一根棍子模仿人物手里雙锏的樣子。除了普通的對聯(lián)和年畫,還要貼一些美好的祝愿,比如在糧倉上貼“五谷豐登”,在豬圈上貼“六畜興旺”,水缸上貼“細水長流”,拖拉機上貼“出行平安”,家里貼的全是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。
大年三十就開始放鞭炮,而且每頓飯之前都要放一掛鞭炮。點燃鞭炮之前的緊張和鞭炮響完之后的瞬間輕松,真是美妙的經(jīng)歷,撿起沒響的炮仗,拿著香頭一個一個放,是多出來的一份歡樂,但也有不小心把炮仗和香頭握在一起炸到手的慘痛經(jīng)歷。大年三十晚上的春節(jié)聯(lián)歡晚會是稍微長大些才去看的節(jié)目,小的時候都是跟伙伴們跑出去放鞭炮或者跑到很遠的街道去看煙花。那時候村里自制的煙花不少,沒有太多的顏色,和現(xiàn)在看到的打鐵花差不多,鐵花那種火焰一直往外噴越噴越高,正因為在街上滿世界都是鞭炮和煙花飛屑,落在新衣服上會燙出洞,一般都是穿著舊的衣服出門,把新衣服的新鮮感留到大年初一早上。
過年的高潮自然在初一早上,那時候條件不好,很少做新衣服,過年的新衣服自然帶著一年對于美的希冀,豫北的冬天屋里也挺冷,都是把新衣服放在兩層被子的夾層里暖熱,晚上加厚了被子,第二天還不用穿冰涼的衣服,真是勞動人民的智慧。但初一這天有太多的規(guī)矩,讓人覺得無所適從,起床吃飯之前不能上廁所,據(jù)說是姜子牙給自己老婆封為茅神,空腹上廁所會被她的神力給打出來;哪怕小伙伴睡得再死,大年初一早上也不能喊別人的名字起床,只能在他的床所在的墻外跺幾腳讓他起床,這獨特的鬧鐘經(jīng)常讓我腳麻;和小伙伴們約定好一起去要核桃,不管是不是五服之內(nèi)甚至是不是一個大隊的,只要說幾句拜年的祝福語,在被訪家里的祖先神龕那磕個頭,被訪家里的老奶奶老爺爺都會拿出幾個核桃或者糖果。厲害的小伙伴們會花上幾個小時,從凌晨三四點到早上八九點,恨不得把整個村的所有人家都“拜訪”一遍,但最大規(guī)矩就是不能一家去兩次,誰的戰(zhàn)利品最多,誰就能驕傲整個春節(jié);大年初一吃的瓜子和糖果扔的瓜子皮等還必須扔到屋里地上,當天也不能打掃,因為這是一年的財運,好像垃圾越多財運也越多,不能掃出去,都是人們對新的一年美好的向往。
雖然有不出正月不算過完年的說法,但初二基本就是走親戚,接下來的下一個高潮就是在元宵節(jié)。元宵節(jié)的傍晚,要開始切蘿卜墩兒,把帶有竹簽的紅蠟燭扎在上面,把所有能想到的位置都放上這種點亮的蠟燭,糧倉上,門窗臺上,床上等等,而且要集中點燃了往這些地方端過去,小時候叫“端燈盞”,寓意也就是讓送福的神可以看到這些地方,把福送到家里的每一個角落。每一年都是在煙火和鞭炮聲中,在家里端這些燈盞,人在家里,心早就跑到了街上,和小伙伴們一起飛奔著看火樹銀花。
那時候的年味還很濃,會盼好久,現(xiàn)在農(nóng)村除了因大氣管控少放了不少鞭炮,仍然保留著以上的部分習俗,保留著最初的年味兒,在不斷脫貧致富的路上仍有對傳統(tǒng)的繼承和發(fā)展。等春天來了,疫情散了,再回趟老家感受下那濃濃的年味兒。
- 上一篇: 雄安調(diào)蓄庫圓夢千年
- 下一篇: 飲漢江之水 走可持續(xù)之路